中国问诊、就诊方式的数字化转型

2021.06.29

曾经,在北京和上海这样人口超过千万的特大城市,看医生并不容易。患者候诊一般要等待很长时间,每天的门诊挂号总是约满。

幸而,科技可助一臂之力。随着线上预约和问诊服务的推出,中国数亿人口的问诊体验进一步得到改善。

一位居住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加拿大视频博主注意到了这一进步,在他其中的一段视频中讲述了线上医院的价值,他表示,线上医院利用人工智能让患者更容易享受到医疗服务,同时也提高了医院和医生的接诊效率。

用户可通过微信等数字助手预约挂号、支付医疗费用、购买非处方药品,还能通过聊天功能向医生咨询。腾讯的数字平台将病患与逾38,000家开通微信公众号的医疗机构连接起来。

微信提供多种多样的医疗类服务。

这只是科技公司在改善患者体验、促进医疗服务普及方面发挥作用的案例之一。 在医疗健康行业,科技的应用将带来无限可能。

展望2030年代的全新医疗健康体系

不久的将来,科技对患者医疗健康旅程中的每一步均会产生影响。联网病历可帮助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医护人员更好地判断病情,即使双方只是初次会面。

例如,患者召唤救护车后,救护车司机和接诊医院在患者抵达医院之前就能了解其病史和医疗需求。

通过人工智能,可以根据每种独特的医疗环境定制和设计电子病历(EMR),从而提高护理速度和准确率。先进的技术可以帮助医疗服务提供者理解患者的需求、过敏症状和过往病史。

联网病历和人工智能将提高护理速度和准确率,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此外,医院可以借助科技跟踪救护车的准确位置、预计抵达时间,以及医院内的资源流动情况,包括可供调配的医生和护士。这样,医院就能更高效地将合适的人员调派到最需要他们的位置。

其次,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医患双方的接触方式。现在取得的进步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医疗健康系统的微机化,此前只是将医生从患者身边转移到电脑屏幕前,而接下来的数字化进程将不再依附于固定的基础设施。医生会有更多时间与患者进行充分交流。

例如,医生可佩戴小型麦克风,将与患者的对话记录下来。根据医生情况定制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将从中挑选出重要的关键字并将其放入数据方案中,在后台和EMR中使用。与当前EMR中自由文本的方式不同,人工智能模型将获取并即时构建数据。

以上护理策略有助于将药物的相互作用降至最低。如果医生给出了简单的药方,EMR和技术可阻止其使用过量或用错药物,并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产生的副作用。如果患者需要住院,跟踪软件可改善流程管理,将患者分配到正确的科室,医护人员也能更清楚哪些患者可以出院和出院时间,减少候诊人数。

另一方面,技术也可以应用到手术室中。如果患者需要做手术,但当地没有合适的专家,其他地区的外科医生可通过机器人手术应用和 5G网络完成手术。

未来,专家远程会诊和机器人手术的普及有望挽救更多生命。

最后,所有医疗机构都将能通过联网的电子健康档案或人工智能引擎了解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这些工具所需的投资并不多,只需要联网并由政府授权建立通用的医疗数据标准以及交互操作框架即可。

科技公司如何助力智慧医疗

连接、算力和先进建模是实现数字医疗创新的重要工具,也是消除医患隔阂之关键。而连接亦根植于腾讯的DNA中。

通过腾讯健康微信小程序,腾讯将利用其广泛的连接和深入的运营能力帮助医疗机构升级其线上和线下业务,以更加便捷的方式为其12亿用户提供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

腾讯正在与多家医院和医疗机构合作,探索新机遇。我们与多家医院合作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学诊断解决方案。此外,我们还提出做好数字卫生健康要坚守的“5S”底线:

  • 标准(Standard)——经认可的数字医疗标准
  • 安全(Security)——包括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 科学(Science)——任何创新均须通过临床验证
  • 补充(Supplementary)——数字技术只是辅助医疗服务的工具,而非主导
  • 服务(Service)——不仅服务主流人群,更要服务老年人、身障人士等弱势群体

当然,医疗最根本的是关怀。技术也许能够治愈特定疾病,但与患者的互动、沟通和共情还是要靠人来完成。将人与技术相结合才能实现最均衡、最有效的护理。

 

拓展阅读:

科技改善患者体验:专访腾讯医疗副总裁吴文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