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碳捕手“寻找基于海洋生态的解决方案抵消碳排放

2023.06.08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以上,约占全球总水量的97%。它们拥有不可思议的生态系统,能对气候模式产生显著影响。

海洋也是强大的天然碳库,能够吸收和固定大量二氧化碳,有望提供独特的创新解决方案,从而减缓日益紧迫的气候变化。

为了探索海洋的碳汇能力,腾讯碳中和实验室与厦门大学合作开展海洋碳汇技术开发(BLUE-CARE)项目,项目组成员被亲切地称为“蓝碳捕手”。

海南陵水黎安镇东南的海域是蓝碳捕手的研究场所之一。

蓝碳捕手踏上征程

沿海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那里的植物生长非常快。蓝碳捕手们试图更好地了解它们作为碳汇、环境修复和构建海草床评估方法的潜力。为了解这一过程,我们跟随记录了他们的一次海上野外作业。

博士后顾肖璇与团队进行水上光量子监测。

这天清晨,天还没亮,几组来自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就乘船前往泻湖中的标记位置,收集周围海草床的样本和数据。遥感组负责观测大尺度卫星数据,水化学组负责进行水体采样分析,水气组负责研究海洋和大气的气体交换情况,浮游组负责监测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他们希望通过这些研究,量化海草床目标生态系统的固碳和恢复能力。

沈渊副教授和学生正在进行采样分析以追踪典型海草床生态系统碳足迹。

与此同时,另一组成员趁低潮期徒步涉水走向样地,调查裸露海床上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和密度。负责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同学要进行海草植物群落调查,记录样方中植物的株高、基径、叶片数等相关信息,同时收集地上生物量,以便研究海草床区域海草植物群落结构。

研究人员调查了海菖蒲区域的底栖动物多样性以及海草植物群落。

数据采集工作有时要在湿热的艰苦环境中持续72小时,但这项工作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助于科研人员了解海洋的碳捕集和封存潜力以及这种解决方案的潜在不足。

从野外作业到实验室分析

海上室外作业完成后,项目组携带样品返回岸上的临时实验室进行初步处理。实验室就设在租用民宿的大堂中。然后,这些包含有机碳、无机碳和营养盐重要数据的样品被送到厦门大学做进一步分析。

在读博士王宏伟进行叶绿素a样品处理与收集。

研究样本可能既费时又费力。例如,叶绿素a5分钟野外采样需要5小时的处理才能确定表层海水的叶绿素a含量,这有助于衡量水的健康状况。

蓝碳项目:建立海洋固碳评估模型

鉴于海洋碳汇的复杂性,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碳中和实验室与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开展BLUE-CARE项目。该项目由戴民汉教授领衔、陈鹭真教授负责,致力于检验及量化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捕获和封存能力,助力加速实现净零排放。

研究人员终于采集到足量样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构建完备的海洋碳汇评估方法是量化海洋固碳、封存能力并为环境政策和碳交易系统提供必要数据的关键一步。准确的评估还能为有针对性的海洋修复和生态治理策略提供指引,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全球海洋的碳捕获潜力。

蓝碳项目组的工作不仅有望助推中国的碳中和进程,还可以为全球首个海草床和盐沼碳汇交易项目奠定基础,探索出一条基于自然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