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午后散步引发的防鸟撞救援行动

2025.05.09

“没有人会保护他们不关心的,亦没有人会关心他们未曾经历的。”——英国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艾登堡

一个秋日午后,一名腾讯员工在腾讯北京总部园区散步时,一只死去的雀鹰扑入眼帘,让他难以移步。这只国家保护动物撞上了建筑物的玻璃幕墙,生命就此戛然而止。尽管令人痛惜,但这样的场景并不罕见。据估测,全球每年有多达十亿只鸟因撞上建筑物玻璃而死。

这名员工名叫何城,在2022年目击鸟撞后,他知道自己必须采取行动。作为腾讯新闻团队成员兼腾讯志愿者,他一直与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合作,致力于提升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也许,他能有所作为。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那一刻我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问题,而是发生在我们眼前的现实。虽然人们已有一定的认知,但鸟撞悲剧仍在持续上演,我想知道我们是否还能做得更多。”

提出正确的问题

何城与一位同事开始研究鸟撞问题,很快他们便发现这是一项全球性挑战。他们还了解到,其实市面上已有印花玻璃、优化照明等防撞措施。

尽管公众意识有所提升,他们仍面临难题——没有充足且经过实地验证的数据,他们难以体系化地推动变革。于是他们开始思考:“能否借助公众的力量来收集数据?能否推动更多人将关心转化为实际行动?”

将关心转化为参与

何城与同事们共同提出了一个想法:发起一项公民科学项目。依托腾讯志愿者协会的专业支持,他们迅速招募并培训了一批志愿者。

2023年春季,腾讯在内部启动了防鸟撞调研项目。何城表示:“我们原本不确定能招到多少人,没想到最终的反响远超预期。”该项目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园区共招募了52名志愿者,他们负责在公司各地办公楼巡查并记录鸟撞事件。

一位腾讯志愿者正在观察鸟类活动,以收集数据预防鸟撞事故。

志愿者们规划好巡查路线后,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密集监测。每当发现鸟撞事件,他们就会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实时上报。

在此期间,他们记录了十余起鸟撞事件,其中超过一半发生在深圳办公室。何城表示:“这是一个充满力量的循环,数据推动行动,行动又反过来丰富数据。”

从佐证到行动:联结更广泛的生态保护

在掌握了可靠信息后,何城与志愿者们开始与地方合作伙伴展开合作。他们最终选定了一种带波点图案的贴膜——能够减弱玻璃反光,并迅速将其应用在深圳滨海大厦的部分区域。这种贴膜上的圆点每隔五厘米排列,能否改善玻璃的镜面反射,让鸟类更容易发现并避开窗户。

为防止鸟撞,腾讯滨海大厦的窗户上已安装点状防撞膜。

防鸟撞贴膜的效果很快显现。监测数据显示,滨海大厦在安装波点窗膜后,鸟撞事件显著减少。2023年秋季,志愿者继续开展后续调查以拯救更多鸟类。随着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其中,该调研逐步扩展至更多鸟类数量较多、潜在撞击风险更高的区域,比如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在大家的努力下,紧邻公园的办公楼外立面计划于五月末启动防鸟撞改造,类似的解决方案可能会在其他地点陆续实施。

这场防鸟撞行动虽始于微末,却与腾讯守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一脉相承。以数字化工具"野朋友"小程序为例,基于AI图像识别技术,帮助普通用户识别鸟的种类、记录观测信息,并追踪迁徙路径和撞击事件。截至20253月,志愿者们已记录超过15万条鸟撞调查记录数据

点滴善行,聚沙成塔

鸟类是城市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指标之一,保护它们至关重要。世界各地也正为鸟类保护作出行动。例如,加拿大多伦多已立法要求新建筑采用鸟类友好设计;英国伦敦市政部门正在规划“授粉通路”,促进蝴蝶等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澳洲墨尔本则通过社区App监测树袋熊栖息地。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涵盖遥远的雨林,更关乎我们的社区、城市以及窗外那些美好的生灵。

一次午后散步,如今已成为一场意义深远的行动。虽然鸟撞事件仍在发生,但看到越来越多腾讯员工关注鸟撞现象,他们不仅懂得如何应对突发情况,更主动参与防鸟撞的工作。何城的内心充满了希望。众多微小行动汇聚在一起,终将带来真正的改变。这不仅关乎鸟类的守护,更关乎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