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公益节:携手机构与捐赠者重新想象公益

2025.09.05

小闫老师是云南省的一名教师,长期耕耘在教育助学第一线。除了教师的本职工作,她还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一线执行机构负责人。过去,她常要背着大笔现金,奔走于云南腹地,将助学金亲手交到当地女孩手中。这项任务意义重大,却也让她承受着巨大压力和风险:带着现金坐车,她必须时刻担心资金安全,万一出了意外,怎么向学生和捐赠人交代?

如今,依托久久公益节和数字公益平台,这些助学金可以安全、透明且高效地直达学生的微信支付账户。小闫老师再也不用为繁琐的行政流程和资金安全担忧,她可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陪伴、指导和支持学生身上。

对于像小闫老师所在的这类公益机构而言,更为简化的善款发放流程提升了机构的公信力,也让捐赠人与机构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更让工作人员能聚焦核心任务——切实帮助受助群体。对于捐赠人而言,能够实时看到善款的去向,也让他们更为放心。

小闫老师的故事,是全国无数善心善行的缩影。正如久久公益节伴随着公益事业成长发展,今年已迈入第十一个年头。

从线上小规模试水到辐射全国

最初仅为期三天的线上募捐活动,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场长期公益行动,持续拓展着捐赠人与公益机构的互动方式。该平台将捐赠融入日常生活,通过技术赋能,让善意传递变得更便捷、更透明、更具吸引力。

仅在2024年,参与人数就达到2.89亿,共募集善款5.32亿美元,产生的善行超过7亿次,个人捐赠达4600万笔,惠及逾5500家公益组织。过去十年间,腾讯公益平台累计促成15亿笔捐赠,向超过13.7万个慈善项目输送资金超40亿美元。

久久公益节的成效与影响力源自腾讯的数字生态。通过微信、QQ,以及腾讯的游戏、视频、音乐、云服务与AI等工具,捐赠已经像线上社交互动一般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户可在购物付款、游戏娱乐或观看视频时随手捐款——既降低了捐赠门槛,也让慈善融入生活。

从募资赋能

随着久久公益节不断发展,其重心已从一次性捐赠扩展至为公益组织进行长期能力建设。以“分分捐”计划为例,微信支付用户可选择将购物金额凑整捐赠或捐出一分钱,支持自己关心的公益项目。由此形成稳定的小额捐款流,支撑起了从乡村扫盲课程到听障儿童康复等各类项目持续运营。

考虑到当下捐赠者对透明度与时效性的期待,数字化资金发放工具使捐赠者能够实时追踪捐款去向,查阅月度进展报告,还可通过互动论坛与项目方交流。受益人拿到捐款的周期从数月缩短至最快仅需10分钟。

公益机构能够精准呈现资金流向——无论是资助学生助学金、补充学校图书馆藏书,还是发放救助代金券——物流全程可从仓库一直追踪至受助人手中。这种高效与透明的方让捐赠者能够看到即时、可信的成效,从而使更多人成为长期捐赠者。

2025年,腾讯计划向公益行业投入约2800万美元2亿元人民币)非限定资助金,开展数字化培训,并助力公益机构与捐赠者建立更深的联结

此外,腾讯还推出了15款数字工具,覆盖项目跟踪、透明化汇报及社群沟通等核心环节。这些工具帮助公益机构实现运营现代化,采用高效数字系统,扩大服务范围并留住捐赠者。

随着AI能力不断发展,更多机遇正在涌现。捐赠者可实时查询项目目标、预算与进展的信息。AI辅助优化工具能帮助公益机构提升项目设计与执行水平。共享知识库则有助于组织积累经验,推广最佳实践。

迈向互联、可持续的公益未来

技术提升了公益的效率,但真正让公益有温度的,是每一位捐赠人的善意。这正是腾讯“小红花”的意义所在。每一次捐赠后微信状态栏亮起来的“小红花”数字徽章,都象征着爱心。它既是对善意的嘉许,也是对他人的激励。如此一来,点滴善意逐渐汇聚成可见的印记,不仅彰显社会的同情与共鸣,亦守护受赠者的尊严。

随着久久公益节步入第二个十年,这一历程印证了可持续的公益不仅需要善意,更需依托让捐赠更可靠的智能机制。

当人们借助技术加深彼此联结时,当捐赠变得如发信息般简单时,公益事业不仅变得更加高效,也变得更有意义——即使最微小的善行,也蕴藏着改变生命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