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解决方案已存在,关键在于如何加速落地
作者:腾讯气候创新负责人 许浩博士
我们已经拥有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那何不加快应用的脚步呢?
这正是我在TED Countdown演讲中探讨的问题。作为腾讯气候创新负责人,曾在环境工程专业学习,我认为实现脱碳的最大障碍并非技术不足,而是缺乏协作。
好消息是,前进的方向已经很清晰。如今,许多可扩展的气候解决方案已经出现。从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的细菌,到助力保护冰川的冷却材料,都能产生实际影响。关键在于通过汇聚科学、工程与商业的力量,加速将这些大胆构想转化为现实解决方案,推动全球脱碳进程。
推动新兴低碳技术
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乐观,因为我们已找到加速气候创新的答案——而且,它其实很简单。
腾讯气候创新负责人 许浩博士
尽管腾讯并非主要的碳排放企业,但我们始终致力于推进可持续发展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们承诺不迟于2030年实现运营与供应链的碳中和,并以科技创新践行“科技向善”的使命。
除了提升数据中心能效和采购可再生能源之外,我们还专注于如何催化下一代气候技术。正因如此,我们携手业界伙伴、投资者及创新者推出“碳寻计划”(CarbonX)。经过三年实践,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乐观——因为我们发现,答案并不复杂。
通过碳寻计划,我们认识到,当以下四个关键领域形成合力时,气候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加速突破。
1. 科技创新:为气候技术研发提速数十年
从科学角度来看,技术已经成熟。如今我们不仅能捕获太阳能,通过前沿化学技术实现储能,还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高价值产品,将研发周期缩短几十年。
以碳寻计划扶持的初创公司食气生化(Gasgene)为例,该公司使用基因编辑工具CRISPR重新编程食气梭菌,让这些微生物学会“吃掉”二氧化碳并生成丁醇。丁醇被广泛用于服装、油漆、水瓶、玩具等日用品中。通过改造梭菌,我们可以利用捕获到的碳而非化石燃料来生产这些日常用品。
2. 工程专长:让科学从实验室走向现实
接下来是工程环节——它是科学与应用之间的桥梁,让科学构想得以规模化落地。
设想建设一座每年利用捕获到的二氧化碳生产2万吨丁醇的工厂。工程师必须决定:需要多大尺寸的反应器?能否采用标准设备,还是必须定制系统?如何在成本、安全和能耗方面优化平衡?
就像拼搭乐高积木——尽可能利用现有模块,快速高效地构建新体系。
费曼动力(Feynman Dynamics)是碳寻计划的另一家创新企业。它的目标是将捕获的二氧化碳与绿色氢气结合,生产可持续航空燃料。其突破在于开发出一种催化剂,能在分子层面混合这两种原料,类似于“分子搅拌机”。受制药化学启发,费曼动力设计出一款性能稳定、可扩展的反应器,显著提升效率、减少浪费。
3. 商业智慧:让创新真正落地产业化
然而,即使工程方案再出色,若缺乏可行的商业模式,依然难以为继。市场机制、成本结构和客户需求共同决定着技术的普及,且创新必须具备商业可行性。
初创公司原初科技(Yuanchu)巧妙地实现了市场契合。该公司将捕获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钙,用于纸张、化妆品和牙膏生产中。与其继续开采石灰石,不如利用钢铁和工业副产品进行再加工,在减少排放的同时,还能节省成本。
另一家墨光新能(Moguang)则研发出先进的辐射冷却材料,可反射90%以上的阳光,无需电力即可实现物体自然降温。我们曾在中国西南部濒危的达古冰川试点应用了该项技术。三年后,冰川融化速度减缓80%。
如今,这种材料已被应用于数十万部智能手机屏幕和运动相机中。从冰川到电子设备,气候科技创新蕴藏着无限可能。
4. 融合共创:打破孤岛,加速落地
那么,阻碍我们前进的是什么呢?不是缺乏发明,而是缺少协作。
科学家专注于探索新知,工程师致力于优化性能,企业则聚焦商业回报——但这些角色很少从一开始就形成合力。
若要加速气候解决方案的应用,必须从一开始就跨界协作:
- 科学家要问:捕获一吨二氧化碳需要消耗多少能源?
- 工程师要问:能否实现工业化部署?
- 商业领袖要问:何时能实现成本效益?
跨领域对话并非易事,但这种张力与摩擦,恰恰是加速脱碳进程的关键力量。
这一模式已有成功先例。例如,我们与食气生化公司共同发起“清洁化学产业联盟”,联动初创企业、化工企业和消费品牌,共同推动碳基产品落地。正是这种协同促成了试点部署和规模化应用。
归根结底,我们无需等待新的发明,而应提速行动,携手合作。唯有如此,才能加速迈向低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