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重新思考疫後教育模式,運用科技提高教學成效

2020.12.28

新冠疫情久久不退,令教育數字化成為一種新常態,也令人們對教育創新和發展趨勢重新思考。近期,騰訊研究院和一丹獎基金會邀請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大學傑出成就經濟學教授James J. Heckman和騰訊主要創始人、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一丹獎」創辦人陳一丹博士展開網上對話,探討教育數字化趨勢、教育模式創新,以及教育平等化建設等議題。

————————

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全球民眾的生活,公司企業深受其累,醫療系統超出負荷,國際出行幾乎全面停頓。學校停課讓莘莘學子無法與同學一起學習和成長。聯合國的一項報告指出,今年有 19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 16 億學生無法到學校上課,約佔全球94%學生。學生們因此失去與老師面對面互動、與同學合作學習以及參與集體活動的機會。

疫情促使許多學校轉向網上教學,幸而近年人工智慧、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技術火速發展,使這種教學模式成為可能。網上教學不單是將實際課堂搬到網上進行,還兼具其他優勢,例如,能夠根據每個學生的需要,定制個人化的培訓和發展計劃。

但是這種教學方式也不是沒有缺點。現今世界貧富懸殊,網上教學有可能加劇這個問題。網上教學需要穩定的網絡連接和可以聯網的設備,而這兩樣東西在世界很多地方仍然是奢侈品。專家正在想方設法創造公平的學習條件,盡可能讓網上教育惠及最廣大的學生群體。

騰訊研究院最近一期《騰訊對話》正是以網上教育的未來為主題。會上,陳一丹分享了他對未來教育以及科技如何能夠助力教師和學生的看法。

疫情催化變革

陳一丹表示,網上教育普及的時間雖然不長,但也不算是新鮮事。早在20世紀90年代消費互聯網初期,已有人提出發展網上教育,但是大多數學校都遵循傳統教育方式,只把它當作課堂教學的補充,尚未廣泛應用。陳一丹表示:「以往網上教育是進不了K12課堂的,只能在課外輔導、技能培訓、持續教育等週邊領域作為學校教育的輔助手段。」

今年疫情突然爆發,學校停課關閉,學生不能回校上課。學校的關閉催化網上教學從「可選項目」變為「必選項目」,也讓家長更加關注如何以科技幫助孩子學習。在家長的支持下,網上教育在短短數月內成為暫代傳統教育的新型教學方式。

陳一丹補充道:「網上教育首次打入了K-12課堂,成為承擔教學工作的主力。從課堂交流到功課安排,老師、學生、家長都有第一時間和第一手的數字化學習體驗。」

家長的支持對提高網上教學成效至關重要。網上教學讓家長有更多機會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並提供支持和鼓勵。此外,網上教學還有利於增進親子關係,甚至可以圍繞學生的需要提供更加個人化的學習體驗。

網上教學新時代

網上教學短期內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和教師共克疫情,但長遠而言網上教育大有可為,極具發展潛力。陳一丹表示,網上教學可以讓教育活動真正圍繞學生的需求展開。

陳一丹補充說:「我們應重新審視學校教育體系,在風格和內容上擁抱新變化,追求創新。我們應該以開放的思想擁抱激勵式教學、人工智能演算法、社交媒體等新方式,發揮其正向作用。」

科技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個人化的學習方式,也能幫助教師減輕工作量。像批改作業之類的工作其實可以通過AI來完成。教師可以基於「知識圖譜」來評估學生的成長軌跡,了解他們的短處,進而提供定制化建議。網上教學也有利於教師及時調整,關注學生的個人需求。

網上教育也開啟了新的師生互動模式,提供了更多評估學生對新概念理解的方式。遊戲形式的個人化教學方案有助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家長和教師可以觀察孩子的互動情況來評估孩子的認知水平、利他主義和心理情況。這些工具為家長和教師提供了更多選擇,幫助他們與學生互動、評估其學習能力,並且形成更多針對學生需要的個人化培養方案。

一丹獎

當人們身處全球疫情這樣的特殊時期,公益慈善可以發揮關鍵作用。企業和個人應當積極行動起來支持社區,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非牟利機構不僅能夠幫助解決與疫情有關的緊急需求,而且對於教育創新和教育研究等議題也可發揮重要的作用。

騰訊一直積極為中國和全球其他地區的社區籌集資金,在最近的「99公益日」期間更是通過網上籌款的方式吸引到5,780萬捐款人次,募得超過30億元人民幣的善款,但這些還遠遠不夠。「互聯網讓慈善公益在中國迸發起來,讓所有的愛心通過科技的方法迸發起來。」陳一丹說道。

陳一丹認為,慈善基金會的支持在教育領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這也是他在 2016 年成立「一丹獎」的初心。「一丹獎」是由其捐資設立的全球最大教育單項獎,旨在通過公益事業推動全球教育變革。

「我希望『一丹獎』能夠通過獎勵教育研究和實踐方面的突破,讓全世界受益。」陳一丹說道,「展望未來,我們相信一丹獎獲奬者和一丹獎聚集的這些教育工作者所取得的教育成果,能夠激勵更多人在當下和未來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