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解決方案已存在,關鍵在於如何加速落地
作者:騰訊氣候創新負責人 許浩博士
我們已經擁有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那何不加快應用的步伐呢?
這正是我在TED Countdown演講中探討的問題。作為騰訊氣候創新負責人,曾在環境工程專業學習,我認為實現脫碳的最大障礙並非技術不足,而是缺乏協作。
好消息是,前進的方向已經很清晰。如今,許多具規模化潛力的氣候解決方案已經出現。從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的細菌,到助力保護冰川的冷卻材料,都能產生實際影響。關鍵在於通過匯聚科學、工程與商業的力量,加速將這些大膽構想轉化為現實解決方案,推動全球脫碳進程。
推動新興低碳技術
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樂觀,因為我們已找到加速氣候創新的答案——而且,它其實很簡單。
騰訊氣候創新負責人 許浩博士
儘管騰訊並非主要的碳排放企業,但我們始終致力於推動可持續發展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我們承諾不遲於2030年實現營運與供應鏈的碳中和,並以科技創新實踐「科技向善」的使命。
除了提升數據中心能效和採購可再生能源之外,我們還專注於如何催化下一代氣候技術。正因如此,我們攜手業界夥伴、投資者及創新者推出「碳尋計劃」(CarbonX)。經過三年實踐,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樂觀——因為我們發現,答案並不複雜。
通過碳尋計劃,我們認識到,當以下四個關鍵領域形成合力時,氣候技術才能真正實現加速突破。
1. 科技創新:為氣候技術研發提速數十年
從科學角度來看,技術已經成熟。如今我們不僅能捕獲太陽能,通過前沿化學技術實現儲能,還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高價值產品,將研發週期縮短幾十年。
以碳尋計劃扶持的初創公司食氣生化(Gasgene)為例,該公司使用基因編輯工具CRISPR重新編程食氣梭菌,讓這些微生物學會「吃掉」二氧化碳並生成丁醇。丁醇被廣泛用於服裝、油漆、水瓶、玩具等日用品中。通過改造梭菌,我們可以利用捕獲到的碳而非化石燃料來生產這些日常用品。
2. 工程專長:讓科學從實驗室走向現實
接下來是工程環節——它是科學與應用之間的橋梁,讓科學構想得以規模化落地。
設想建設一座每年利用捕獲到的二氧化碳生產2萬噸丁醇的工廠。工程師必須決定:需要多大尺寸的反應器?能否採用標準設備,還是必須定制系統?如何在成本、安全和能耗方面優化平衡?
就像拼搭樂高積木——盡可能利用現有模塊,快速高效地構建新體系。
費曼動力(Feynman Dynamics)是碳尋計劃的另一家創新企業。它的目標是將捕獲的二氧化碳與綠色氫氣結合,生產可持續航空燃料。其突破在於開發出一種催化劑,能在分子層面混合這兩種原料,類似於「分子攪拌機」。受制藥化學啓發,費曼動力設計出一款性能穩定、可擴展的反應器,顯著提升效率、減少浪費。
3. 商業智慧:讓創新真正落地產業化
然而,即使工程方案再出色,若缺乏可行的商業模式,依然難以為繼。市場機制、成本結構和客戶需求共同決定著技術的普及,且創新必須具備商業可行性。
初創公司原初科技(Yuanchu)巧妙地實現了市場契合。該公司將捕獲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碳酸鈣,用於紙張、化妝品和牙膏生產中。與其繼續開採石灰石,不如利用鋼鐵和工業副產品進行再加工,在減少排放的同時,還能節省成本。
另一家墨光新能(Moguang)則研發出先進的輻射冷卻材料,可反射90%以上的陽光,無需電力即可實現物體自然降溫。我們曾在中國西南部瀕危的達古冰川試點應用了該項技術。三年後,冰川融化速度減緩80%。
如今,這種材料已被應用於數十萬部智能手機屏幕和運動相機中。從冰川到電子設備,氣候科技創新蘊藏著無限可能。
4. 融合共創:打破孤島,加速落地
那麼,阻礙我們前進的是什麼呢?不是缺乏發明,而是缺少協作。
科學家專注於探索新知,工程師致力於優化性能,企業則聚焦商業回報——但這些角色很少從一開始就形成合力。
若要加速氣候解決方案的應用,必須從一開始就跨界協作:
- 科學家要問:捕獲一噸二氧化碳需要消耗多少能源?
- 工程師要問:能否實現工業化部署?
- 商業領袖要問:何時能實現成本效益?
跨領域對話並非易事,但這種張力與摩擦,恰恰是加速脫碳進程的關鍵力量。
這一模式已有成功先例。例如,我們與食氣生化公司共同發起「清潔化學產業聯盟」,聯動初創企業、化工企業和消費品牌,共同推動碳基產品落地。正是這種協同促成了試點部署和規模化應用。
歸根結底,我們無需等待新的發明,而應提速行動,攜手合作。唯有如此,才能加速邁向低碳未來。